創用CC授權是什麼鬼?

CC BY-NC-ND
(CC授權示意圖,圖為 CC BY-NC-ND)

瀏覽新聞網站或是部落格,經常可以看到圖片底下除了圖說、作者姓名之外,後面還會有個括號寫著像是:(CC BY 2.0)這樣子的東東,看起來好像很專業!隱約知道跟授權有關,可是實際上那到底是什麼鬼?

創用 CC (Creative Commons) 其實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成立於 2001 年,官網上的成立宗旨是這樣的:

Creative Commons helps you legally share your knowledge and creativity to build a more equitable, accessible, and innovative world. We unlock the full potential of the internet to drive a new era of development,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With a network of staff, board, and affiliates around the world, Creative Commons provides free, easy-to-use copyright licenses to make a simple and standardized way to give the public permission to share and use your creative work–on conditions of your choice.

簡而言之,就是希望分享作品可以更簡單,省得還要處理一堆麻煩事。

創用 CC
(Creative Commons Logo)

在地化(iCommons)

由於原始的 CC 條款是依據美國法律設計,因此他們從 2003 年開始推動 iCommons 計畫,因應各國家/地區不同法律用詞與國情,進行在地化。

台灣在 2003 年 11 月,由中研院資訊所主持翻譯與討論,「創用 CC」為台灣在 2005 年 10 月決定正式使用的本地譯名。(中國:「知識共享」、香港:「共享創意」)。

版本差異

後面的數字代表版本,目前發表的版本有:

版本發表年月
1.02002.12
2.02004.5
2.52005.6
3.02007.2
4.02013.11

以上這五種。主要的差別可以到官方維基去看。需要注意的是,4.0 版之後統一為國際版,沒有在地化的差異。

四種可指定的授權條件

那麼作者要如何指定自己想要的授權方式呢?目前可指定的四種條件有:

  • BY BY(Attribution/姓名標示)
    您必須按照著作人或授權人所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 NC NC(NonCommercial/非商業性使用)
    您不得因獲取商業利益或私人金錢報酬為主要目的來利用作品
  • ND ND(NoDerivs/禁止改作)
    您僅可重製作品不得變更、變形或修改
  • SA SA(ShareAlike/相同方式分享)
    若您變更、變形或修改本著作,則僅能依同樣的授權條款來散布該衍生作品

以上這些條件如果排列組合,應該會有 16 種可能的授權方式,但是,「ND」和「SA」是互斥的,而且缺乏「BY」的授權是無效的,所以只會剩下 6 種有效的授權方式:

  • CC BY
  • CC BY-NC
  • CC BY-ND
  • CC BY-SA
  • CC BY-NC-ND
  • CC BY-NC-SA

如果還是不太懂該怎麼選,官網甚至提供了簡便的工具協助選擇,只要照自己想要的授權方式打勾即可~

參考資料

最後更新時間: